
理性回归:加密风投不再“FOMO”
过去几年,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转变。早期的“FearOfMissingOut”(FOMO,害怕错过)情绪曾让许多投资者盲目追逐每一个新兴概念,从DeFi到NFT,再到元宇宙和最近的AI+区块链项目。随着市场波动加剧和监管环境逐渐清晰,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BullishCapital的一位高管在近期的一次内部分享中提到:“市场已经进入了‘去泡沫化’阶段,投资者的心态正从追逐短期热度转向注重长期价值。”这位高管强调,尽管市场上仍不时出现吸引眼球的新概念,但专业机构不再轻易被“叙事”左右,而是更加依赖深入的基本面分析和风险评估。
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行业对可持续性和真实需求的重新审视。以2021年的NFT热潮为例,当时许多项目凭借明星站台和社群炒作获得了巨额融资,但大多数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持续运营能力,最终价值迅速蒸发。类似的教训让投资者意识到,单纯依赖市场情绪的投资策略风险极高。
如今,BullingCapital团队在评估项目时,会更加关注技术可行性、团队背景、经济模型设计以及项目的实际落地能力。例如,他们会深入研究项目的代币经济学是否合理、治理机制是否去中心化、是否有真实的用户需求支撑等。这种“精耕细作”的投资方式,虽然看似保守,却在市场波动中展现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促使风投机构采取更谨慎的态度。全球范围内,加密资产的合规要求日益严格,许多司法管辖区对代币发行、交易和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规则。BullishCapital高管指出:“合规性已经成为我们投资决策中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。
缺乏清晰合规路径的项目,即使技术再前沿,我们也会保持距离。”
加密风投行业正在经历一场“理性回归”。投资者不再被华而不实的热点所迷惑,而是通过扎实的研究和严格的风险控制,寻找真正具备长期成长潜力的项目。
价值为王:深耕细分赛道与生态布局
尽管市场整体趋向理性,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密风投陷入停滞。相反,BullishCapital的高管表示,机构投资者正在更精细地布局细分赛道,并注重生态协同效应,以捕捉下一轮增长机会。
当前,一些特定领域依然备受关注,例如隐私计算、跨链基础设施、区块链与AI的结合、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合规DeFi项目。这些领域不仅技术门槛较高,还能解决行业当前面临的痛点(如scalability瓶颈、隐私保护需求、跨链互操作性等)。BullishCapital在筛选项目时,会优先考虑那些在细分领域有独特技术优势或创新商业模式的团队。
该高管举例提到,他们近期投资的一个项目专注于零知识证明(ZKP)技术的应用,旨在提升区块链交易的隐私性和效率。“这种项目可能不像meme币那样一夜爆红,但它解决了真实的技术难题,具备长期价值。”他强调,这类“低调但扎实”的项目更符合机构对风险回报的预期。
除了技术层面的考量,BullishCapital也越来越重视被投项目之间的协同效应。例如,他们可能会同时投资底层基础设施、中间件协议以及应用层项目,从而在生态内形成互补和支持。这种“组合拳”策略不仅降低了单一项目的风险,还能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。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,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巨头正在加速进入加密领域,带来了更为成熟的资金和资源。BullishCapital高管认为,这一变化进一步推动了风投机构向专业化、体系化方向发展:“我们不能仅仅做‘撒钱’的投资者,还要成为项目成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,提供战略指导、资源对接甚至合规支持。
”
展望未来,加密风投的市场风格可能会更加接近传统VC:注重尽职调查、强调投后管理、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炒作。对于创业团队来说,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扎实地构建产品、明确商业模式,并积极拥抱合规。
BullishCapital高管总结道:“市场总会周期波动,但真正优秀的项目会穿越牛熊。我们的任务是找到它们,并陪伴它们成长。”


